7月6日至9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匠心守脉拾遗焕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寿县深入春申府食品有限公司、淮南汉唐紫金石博物馆及八公山豆腐主题文化园等多地开展“传统食品工艺现代化创新与价值提升”专题调研。通过“访、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模式,食生学子运用专业视角,为多项千年非遗技艺注入蓬勃的科技创新活力。

舌尖上的非遗:“大救驾”的守正创新
7月6日,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朱庆国的工坊里,队员们聆听“大救驾”的传奇故事。当朱师傅讲述赵匡胤因这款点心恢复元气的典故时,历史仿佛在面团与猪油的香气中苏醒。每道工序都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团队成员感叹,“这不仅是美食,更是流动的文化基因。”
访谈环节朱师傅分享“功能性改良方案”:采用气调包装技术,以氮气保鲜替代防腐剂,使保质期延长;同时添加提取的植物钙,使每100g糕点含钙量增加。”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老味道焕发新生命。
在体验环节,看似简单的包酥工艺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匠心分量。“面皮必须厚薄均匀,误差不能超过一克。”这精准要求不仅是“三分在技,七分在心”的完美诠释,更是标准化生产与质控的雏形,是传统技艺与现代食品工业理念的契合点。

石上春秋:紫金砚的古今对话
7月7日上午,团队来到紫金砚冯长文大师工作室。虽然紫金砚本身并非食品,但其承载的匠心精神,文化内涵与创新路径为食品学子带来深刻启发。冯师傅现场演示了“相石—设计—雕刻—打磨”的全流程,其行云流水的刀法令队员们叹为观止。并且冯师傅“每一刀都要顺应石纹”的技艺,类比于食品加工中尊重原料特性的重要性。


7月7日下午,团队成员到达淮南汉唐紫金石博物馆,应伟馆长带领队员们穿越时空长廊。从汉唐的质朴到明清的精巧,一方方砚台诉说着“质坚而润,色紫而雅”的千年风雅。深度访谈环节,应馆长提出的“将古城墙刻在紫金石上,结合淮南典故,把地域文化烙印在砚台之中。”的创新思路,启发队员们思考如何将地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食品设计来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


寻味淮南:从牛肉汤到豆腐宴的饮食哲学
7月8日,实践团专程探访了淮南牛肉汤文化展览馆,学习“一汤千味”的熬制秘诀。并且随后拜访宋记淮南牛肉汤非遗示范店,感受“烫”的极致美学。传承人现场演示选用淮北牛骨、配以10余种香料的古法工艺,队员们惊叹于“汤清、肉烂、味厚”的技术标准。

7月9日上午,在八公山豆腐主题文化园,团队系统调研了豆腐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从西汉淮南王刘安炼丹偶得豆腐的传说,到浸泡、磨浆、滤浆、煮浆、点卤等一系列传统工艺步骤,再到现代机械辅助研磨的应用,队员们见证了豆腐文化跨越千年的传承与演变。

7月9日下午,实践团走进淮南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传承人胡志东的作坊,在氤氲着浓郁豆香的作坊里,胡志东师傅如数家珍般向学子们揭示八公山豆腐口感卓绝的奥秘。对于豆腐制作技艺的传承,胡师傅认为,坚持古法核心是八公山豆腐独特风味的关键所在。同时合理引入现代设备提高基础效率,并积极探索工艺细节的革新,则是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年实践:于传承中激发创新活力
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传统技艺的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刻与守成,而是在敬畏基础上的大胆革新。作为食品学子,“大救驾”糕点的酥香、八公山豆腐的细腻和淮南牛肉汤的醇厚,不仅是味蕾的技艺,更是一方水土生物化学与人文智慧的结晶。团队成员表示,应当以创新思维为炬,尊重本源的基础上,用科技创新点燃非遗传承,赋予这些技艺更丰富的时代内涵,让它们不仅留存于历史,更在食品安全、健康营养、智能制造的浪潮中焕发新生,使其真正“活”起来,成为流动的文化血脉,而非凝固的过往符号。这不仅是守护文化根脉,而是以食品科技之力,架通千年智慧与现代生活桥梁,让非遗在创新中永葆生机。
文/严雪菲、汪子墨 图/实践团成员 审核/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