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风采

实践专栏| 探千年紫金风华 承非遗匠心文脉|食生学子赴淮南紫金砚之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作者:文/祁小雅 汪子墨,图/严雪菲 李庆昊,审核/李艳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次数:

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密码,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紫金砚的时代魅力,7月7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匠心守脉 拾遗创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安徽淮南开展文化调研。通过对话非遗传承人、沉浸式参观博物馆、亲试雕刻刀,青年学子以行动触摸历史脉搏,记录紫金砚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图景。

对话匠心:方寸砚台间的毕生坚守

当日上午,团队拜访了紫金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冯长文先生。冯先生如数家珍般讲述了紫金砚的千年渊源与兴衰历程。结合数十年经验,他系统解析了从选材、构思、雕刻到打磨的完整工艺流程,其深厚的专业素养令学子们深刻感受到紫金砚承载的历史厚重与匠人智慧。

在雕刻体验环节,冯师傅在现场展示了精湛的紫金石雕刻技艺并传授队员们雕刻手法和经验。他坦言:“一方好砚,选材是基础,雕刻是灵魂。”其工作室中陈列的《起舞弄清影》《竹影酌意》等代表作,既完美融汇传统技法精髓,又巧妙注入现代审美意趣,古朴中透出灵动生机。学子们凝神观摩,在刀石碰撞声中真切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匠心真谛。

溯源文脉:博物馆中聆听千年回响

当日下午,团队在淮南汉唐紫金石博物馆馆长应伟的引领下,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步入展厅,琳琅满目的紫金石砚,从古朴汉风到雅致唐宋,无声诉说着历史变迁。应馆长引导学子们细辨砚台的独特石质——“质坚而润,色紫而雅”,解读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密码与历史故事。

访谈中,应馆长系统阐释了紫金石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色,并深入探讨了当前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路径。应馆长特别呼吁青年群体应主动了解非遗文化,积极投身非遗保护事业,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青年践行:在传承中激扬创新力量

此次深度探访,不仅是一次文化认知之旅,更是一次生动的实践教育。团队负责人感慨道:“冯师傅以技艺创新延续传统生命,应馆长以传播创新拓展文化影响,两种路径殊途同归,深刻诠释了‘守正创新’的真谛。传承绝非墨守成规,而是在敬畏传统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创新思维为桥梁,既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更做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以实际行动探索非遗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更多可能性,为非遗传承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上一条:实践专栏| 青春力量进社区,科学防核惠民生:合工大学子赴合肥市翡翠湖社区开展肺结核防治调研

下一条:实践专栏| 寻觅赤芝脉络,探索发展之路

关闭

电话:0551-62901285邮箱:spxy@hfut.edu.cn

邮编:230601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翡翠路420号

扫一扫

学院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