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码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密码,探寻“稻虾共生”模式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7月5日至7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生探农,赋能乡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六安市崔店村,开展深度调研。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以脚步丈量田野,以智慧触摸产业,通过走访帮扶基地、体验试验田劳作、对话种植大户、开展科普教育等多元实践,为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注入青春活力,用汗水书写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智慧农机: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图1:驻村第一书记蒋明权为团队详解机械化作业流程)
清晨的崔店村田野,在朝阳中焕发生机。在驻村第一书记蒋明权的热情引导下,实践团队首先探访了合肥工业大学定点帮扶基地。育苗机高效运作,插秧机精准播种,灌溉无人机低空掠过——各式现代农机具的展示令队员们目不暇接。蒋书记现场播放了自己精心录制的宣传片,言语间充满希冀:“乘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东风,稻虾共生模式让崔店村旧貌换新颜。如今,机械化育苗场日均产能实现翻番,无人机巡田效率提升两倍……科技赋能与政策支持,正是我们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他的话语,既是对科技兴农成效的感慨,更饱含对深化校地合作、以“工大智慧”驱动乡村发展的热切期待。
共生沃野:稻香虾跃蕴藏生态财富

(图2:团队成员实地参观稻虾共生生态养殖田)
步入稻虾共生试验田,一幅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翠绿的稻苗茁壮成长,清澈的水面下虾影游弋,稍有动静便敏捷隐入稻丛。基地负责人俯身捧起一抔黝黑肥沃的有机泥土,向队员们深情讲述:“这500多亩稻虾田,就是崔店村的‘绿色银行’。亩产1100斤的丰收奇迹背后,是虾粪肥沃土壤、稻株净化水质的生态循环智慧。如今,我们的生态米每斤附加值提升了4元,未来更要将这‘金色希望’推广到更多乡村!”稻虾共生模式,不仅是农人的智慧结晶,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未来蓝图。
田间问策:电商赋能拓宽致富路

(图3:团队成员与种植大户深入交流生产难题与解决方案)
在稻虾养殖大户的田埂边,一场接地气的交流火热展开。农户们坦言,生态大米品质优良,但囿于销路不畅,难以扩大规模。实践队员们凝神倾听,迅速展开头脑风暴:搭建电商直播平台、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对接城镇消费市场……笔尖沙沙记录着需求,思维碰撞迸发着创意。当队员们提出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电商助销方案时,农户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由衷赞叹:“这些大学生娃带来的点子,真能让咱们的好米卖得更远、更好啊!”
科普润心:红色星火点亮乡土未来

(图4:团队成员为当地儿童带来生动有趣的科普课堂)
在深入产业调研之余,团队不忘为乡村孩童播撒知识的种子。在崔店村党群活动中心,队员们精心策划了“稻田里的小精灵”主题红色科普课堂。他们将稻虾共生的生态奥秘融入趣味故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谱成朗朗上口的儿歌,为革命历史故事描绘出稚趣盎然的漫画。欢声笑语中,爱国的情怀、家乡的自豪感悄然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此次崔店之行,团队深入解码了稻虾共生特色产业的运作机制与显著效益,真切感受到科技赋能与电商拓市对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崔店村的成功探索,为观察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化调研成果,力求将田野中的所见、所思、所悟,转化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务实之策,为探索更多“一村一品”的振兴模式贡献澎湃的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