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2018版)
1. 所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代码: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 获得授权时间:2005.10
2.学科、专业简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食品原材料和食品作为研究对象,以工学、理学、农学和医学作为主要科学基础,研究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营养,品质,安全,工程化技术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学类一级学科。
本学科点包括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4个二级学科。
本专业研究生从国家和地方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级人才需求出发,结合合肥工业大学在机电化工等方面的工科优势,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学生的科研素质、工程能力和管理创新方面重点培养,在大宗农产品资源的食品加工、生物转化利用和食品现代加工技术装备开发等方面具有学科优势,逐步形成了“食品科学基础厚、工程实现能力强、校企科研结合好、学科支撑条件优”的专业办学特色和鲜明的学科工程化特色。
3. 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较系统地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较深入地了解该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技术和工程实践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运用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开展本学科的新工艺、新理论、新产品研究和工程实践,具备良好的科研、设计、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
4. 主要二级学科及方向
083201食品科学
01.食品现代加工理论与方法;02.食品生物技术;03.食品资源综合利用;
04.食品质量与安全;05.食品微生物
083202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01.粮油资源综合利用;02.植物蛋白质化学;03.粮油食品微生物技术
04.粮油加工工程
08320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1.农产品生物化工;02.生物资源综合利用;03.生化反应与分离工程
04.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05.食品现代加工技术与装备
083204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1.水产品的营养分析与评价;02.水产品活性物质的提取与纯化
03.水产品质量与安全;04.水生生物资源利用;05.水产品加工工程
5. 学制及学分
学制3年;课程规定总学分为28-3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为16-18学分。
6.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 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 培养学生现代分析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 培养学生文献检索阅读、写作、英文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 培养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 培养学生具有端正品行、热心服务及重视专业伦理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 | ◎ | ◎ | | ◎ |
英语 | | | ◎ | | ◎ | |
矩阵理论 | ◎ | | ◎ | | | |
数理统计 | ◎ | | ◎ | | | |
高级生物化学 | ◎ | | | | ◎ | |
高级食品化学 | ◎ | | | | ◎ | |
现代仪器分析 | ◎ | | | | ◎ | |
英语口语 | | | | | | |
论文写作 | | | ◎ | ◎ | ◎ | ◎ |
公共实验 | ◎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 ◎ | | | ◎ | |
高级微生物学 | ◎ | ◎ | | | | |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 | ◎ | ◎ | | | | |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 | ◎ | ◎ | | | | |
生物统计学 | ◎ | ◎ | | | ◎ | |
食品加工新技术 | ◎ | ◎ | | | ◎ | |
食品添加剂进展 | ◎ | ◎ | | | | |
现代分离技术 | ◎ | ◎ | | | ◎ | |
分子营养学 | ◎ | ◎ | | | ◎ | |
食品(生物)加工过程与控制 | ◎ | | | ◎ | | |
食品(生物)工厂设计与项目评估 | ◎ | ◎ | ◎ | ◎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 ◎ | ◎ |
创新实践 | ◎ | ◎ | ◎ |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助教、助管) | ◎ | | | ◎ | | ◎ |
7.课程关系图
见下页
8.实践能力标准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须满足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一般实践能力。掌握一些适应当前和未来职业活动、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
专业实践能力。掌握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相关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具备进行科学研究、项目规划、产品研制、设备设计、工程强化、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技术改造的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完成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复杂任务和解决新问题所具备的实践能力,不仅能综合地运用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运用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9.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课程 | 一般实践能力 | 专业实践能力 | 综合实践能力 |
助管、助教 | ◎ | | |
公共实验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 | ◎ | ◎ | ◎ |
10.课程设置方案: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1.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
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由导师安排并进行考核,合格者取得1学分。
开题报告应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开题报告需在课题组或研究团队内公开答辩,原则上应在第三个学期内完成。
(2)学术交流
在学期间必须听8次以上与本学科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报告,做一次1小时以上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的学术报告。经学院考核小组审定后,合格者取得1学分。
(3)创新实践
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发表SCI论文,申请专利,撰写项目申请书。经学院考核小组审定后,合格者取得1学分。
(4)工作技术实践
积极参与本科生课程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辅助工作;或积极参与学院、实验室的科技研发或管理工作;或积极参加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或科技研发工作。
12.学位论文
按照《合肥工业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办法》及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执行。
13.论文发表
按照《合肥工业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办法》的规定执行。
14.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当具备通过研究动态分析、生产实践调查、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学科学术研究前沿问题,并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了解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广泛阅读本学科的科技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讨论会等方式,扩充知识,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能够在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确立、研究进展讨论及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的知识、规律,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2)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发现科学问题和(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可重复的实验研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本学科硕士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工程实践。
(3)实践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有从研究与开发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能提出解决方案,并解决本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此外,本学科的硕士生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硕士生应能够采用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在项目可行性报告和科技论文撰写中能进行条理清晰、内容规范地写作。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其他能力
硕士生还应具备一定的传播本学科知识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
15.其他说明
无
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考试 | 考查 |
学 位 课 | 公 共 学 位 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
英语 | 90 | 3 | √ | √ | | √ | |
矩阵理论 | 40 | 2.5 | √ | | | √ | | 4 学分 |
数理统计 | 32 | 2 | √ | | | √ | |
专业学位课程 | 高级生物化学 | 32 | 2 | √ | | | √ | | 一级学科必修课程 |
高级食品化学 | 32 | 2 | √ | | | √ | |
现代仪器分析 | 32 | 2 | √ | | | √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公共课 程 | 英语口语 | 30 | 1 | √ | √ | | | √ | 必修课程 |
论文写作 | 16 | 1 | √ | | | | √ |
公共实验 | 16 | 1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32 | 2 | √ | | | | √ |
专业 选修 课程 | 高级微生物学 | 32 | 2 | √ | | | √ | | 选修学分应满 足规定最低总 学分要求 |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 | 32 | 2 | √ | | | √ | |
现代分离技术 | 32 | 2 | √ | | | √ | |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 | 32 | 2 | √ | | | √ | |
生物统计学 | 32 | 2 | √ | | | √ | |
食品加工新技术 | 32 | 2 | √ | | | √ | |
食品添加剂进展 | 32 | 2 | √ | | | √ | |
分子营养学 | 32 | 2 | √ | | | √ | |
食品(生物)加工过程与控制 | 32 | 2 | √ | | | √ | |
食品(生物)工厂设计与项目评估 | 32 | 2 | √ | | | √ | |
| 必修环节 |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 | 1 | | | √ | | √ | 不计入规定学分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 | √ |
创新实践 | | 1 | √ | √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助教、助管) | | 1 | √ | √ | | | √ |
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2018版)
1. 所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代码:生物学、0710
获得授权时间:2010.10
2.学科、专业简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前沿学科,生物学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的解决,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随着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深入拓展和研究手段的快速发展,生物学的研究方向也越来越细致化。按照生物功能的类型,可分为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而按照研究的手段则可以分为生物物理学、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
本学科重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国际科学发展前沿,下设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五个二级学科学位点,明确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
3.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物学专业高层次人才。要求硕士生掌握生物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术,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语熟练地阅读、翻译专业书刊;具有从事生物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4. 主要二级学科及方向
071001植物学
01.植物生理生化; 02.植物化学; 03.采后生理
071005微生物学
01.工业微生物; 02.微生物资源与分类; 03.微生物遗传与育种
071007遗传学
01.普通遗传; 02.分子遗传; 03.生物信息
071009细胞生物学
01.细胞信号转导; 02.细胞生长与分化; 03.细胞结构与功能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01.生物化学; 02.分子生物学; 03.食品生物化学;
5. 学制及学分
学制3年;课程规定总学分为28-3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为16-18学分。
6.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 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 培养学生现代分析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 培养学生文献检索阅读、写作、英文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 培养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 培养学生具有端正品行、热心服务及重视专业伦理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 | ◎ | ◎ | | ◎ |
英语 | | | ◎ | | ◎ | |
生物统计学 | ◎ | | ◎ | | | |
高级生物化学 | ◎ | | | | ◎ | |
分子生物学前沿 | ◎ | ◎ | | | ◎ | |
分子细胞生物学 | ◎ | | | | ◎ | |
高级微生物学 | ◎ | | | | | |
英语口语 | | | | | | |
论文写作 | | | ◎ | ◎ | ◎ | ◎ |
公共实验 | ◎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 ◎ | | | ◎ | |
现代仪器分析 | ◎ | ◎ | | | | |
功能基因组学 | ◎ | ◎ | | | | |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 | ◎ | ◎ | | | | |
细胞信号转导 | ◎ | ◎ | | | | |
分子发育生物学 | ◎ | ◎ | | | ◎ | |
高级植物生理学 | ◎ | ◎ | | | ◎ | |
分子营养学 | ◎ | ◎ | | | | |
分子免疫学 | ◎ | ◎ | | | | |
现代分离技术 | ◎ | ◎ | | | ◎ | |
高级食品化学 | ◎ | ◎ |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 ◎ | ◎ |
创新实践 | ◎ | ◎ | ◎ |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助教、助管) | ◎ | | | ◎ | | ◎ |
7.课程关系图
见下页
8.实践能力标准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须满足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一般实践能力。掌握一些适应当前和未来职业活动、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
专业实践能力。掌握从事本学科领域相关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具备进行生物学科学研究、产品研制、设备设计、工程强化、环境保护、安全控制等生物技术改造的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完成生物领域中复杂任务和解决新问题所具备的实践能力,不仅能综合地运用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运用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9.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课程 | 一般实践能力 | 专业实践能力 | 综合实践能力 |
助管、助教 | ◎ | | |
公共实验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 | ◎ | ◎ | ◎ |
10.课程设置方案: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1.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
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由导师安排并进行考核,合格者取得1学分。
开题报告应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开题报告需在课题组或研究团队内公开答辩,原则上应在第三个学期内完成。
(2)学术交流
在学期间必须听8次以上与本学科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报告,做一次1小时以上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的学术报告。经学院考核小组审定后,合格者取得1学分。
(3)创新实践
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发表SCI论文,申请专利,撰写项目申请书。经学院考核小组审定后,合格者取得1学分。
(4)工作技术实践
积极参与本科生课程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辅助工作;或积极参与学院、实验室的科技研发或管理工作;或积极参加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或科技研发工作。
12.学位论文
按照《合肥工业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办法》及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执行。
13.论文发表
按照《合肥工业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办法》的规定执行。
14.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能力获得在生物学的某一领域开展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要求硕士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专业知识、信息知识及外语水平。同时有能力对已经产生的知识进行利用和扩充。参与一些对本科生的教育过程(如作为助教,指导教师或实验课教师),扩大自己在研究论文内容之外的广泛兴趣、锻炼指导他人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应该在某一专门的生物科学领域方面获得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为解决某一科学问题而设计和实施需要进行的实验,并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批判性评价。具体包括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技术,如了解相关技术的原理、实验中使用的必要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试剂的选择使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对实验中的质量控制有良好的理解,如在实验方案中设置有效的对照与重复,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所获实验结果及其意义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适当的评价。
(3)实践能力
应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社交能力,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能了解社会需求,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以积累工作经验。
(4)学术交流能力
应具备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包括条理清楚地演讲、写作、符合逻辑的辩论。研究生应在研究计划的准备阶段定期进行文献报告、研究进展汇报、参与文献讨论会和学术报告会,并进行与论文相关或不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口头发言。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作口头发言或以墙报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5) 其他能力
应该具有团队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个人的贡献,更需要集体的努力。因此需要硕士研究生发展与同事平等相待,相互交流,合作共事的能力。
15.其他说明
无
生物学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考试 | 考查 |
学 位 课 | 公 共 学 位 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 | | 必修课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 |
英语 | 90 | 3 | √ | √ | | √ | |
生物统计学 | 32 | 2 | √ | | | √ | | 4 学分 |
高级生物化学 | 32 | 2 | √ | | | √ | |
专业学位课程 | 高级微生物学 | 32 | 2 | √ | | | √ | | 一级学科必修课程 |
分子细胞生物学 | 32 | 2 | √ | | | √ | |
分子生物学前沿 | 32 | 2 | √ | | | √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公共课 程 | 英语口语 | 30 | 1 | √ | √ | | | √ | 必修课程 |
论文写作 | 16 | 1 | √ | | | | √ |
公共实验 | 16 | 1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 | √ | | | | |
专业 选修 课程 |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 | 32 | 2 | √ | | | √ | | 选修学分应满 足规定最低总 学分要求 |
现代仪器分析 | 32 | 2 | √ | | | √ | |
功能基因组学 | 32 | 2 | √ | | | √ | |
细胞信号转导 | 32 | 2 | √ | | | √ | |
分子发育生物学 | 32 | 2 | √ | | | √ | |
高级植物生理学 | 32 | 2 | √ | | | √ | |
分子营养学 | 32 | 2 | √ | | | √ | |
分子免疫学 | 32 | 2 | √ | | | √ | |
现代分离技术 | 32 | 2 | √ | | | √ | |
高级食品化学 | 32 | 2 | √ | | | √ | |
| 必修环节 |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 | 1 | | | √ | | √ | 不计入规定学分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 | √ |
创新实践 | | 1 | √ | √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助教、助管) | | 1 | √ | √ | | | √ |
食品工程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版)
一、授权领域名称、代码及授权时间
授权领域名称:食品工程、代码:085231、授权时间:2010。
二、领域简介
“食品工程”是食品制造、粮油及植物蛋白加工、农产品加工和水产品加工等工程技术领域的总称。按食品工程研究对象的技术特征,食品工程领域的覆盖范围为:产品研制开发、工艺装备、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企业管理、食品物流、食品包装机械、食品包装、食品加工引进装置的消化吸收、食品工程可行性研究等。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工程”领域在食品现代加工、食品工程装备、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方向形成显著特色。现有一支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强、富于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遴选了一批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又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了本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导师组,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培养目标
食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为食品工程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生产开发、工程设计、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四、研究方向
01.食品工艺
应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和营养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研究加工、保藏、包装、运输等因素对食品质量、营养价值、货架寿命、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实现食品工业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生产加工,开发新型食品,拓展食品资源的综合利用。
02.食品工程装备
研究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装备制造、设计,配置和质量监测与控制,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及实践创新能力的食品加工领域卓越工程师和领军人才。
03.食品质量与安全
研究食品中农药、兽药、重金属、食品添加剂和生物毒素的检测方法和技术,食品中有害因子产生途径和转化规律。研究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
五、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最长年限不超过4年。
六、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利用一年半时间完成。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八、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 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 培养学生现代分析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 培养学生文献检索阅读、写作、英文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 培养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 培养学生具有端正品行、热心服务及重视专业伦理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 | ◎ | ◎ | | ◎ |
第一外国语(一、二) | | | ◎ | | ◎ | |
工程伦理 | ◎ | | ◎ | | | |
数理统计 | ◎ | | ◎ | | | |
高级生物化学 | ◎ | | | | ◎ | |
高级食品化学 | ◎ | | | | ◎ | |
现代仪器分析 | ◎ | | | | ◎ | |
论文写作 | | | ◎ | ◎ | ◎ | ◎ |
公共实验 | ◎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 ◎ | | | ◎ | |
高级微生物学 | ◎ | ◎ | | | | |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 | ◎ | ◎ | | | | |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 | ◎ | ◎ | | | | |
生物统计学 | ◎ | ◎ | | | ◎ | |
食品加工新技术 | ◎ | ◎ | | | ◎ | |
现代分离技术 | ◎ | ◎ | | | | |
分子营养学 | ◎ | ◎ | | | | |
中国饮食文化 | ◎ | ◎ | | | | |
食品(生物)加工过程与控制 | ◎ | ◎ | | | | |
食品(生物)工厂设计与项目评估 | ◎ | ◎ | | | ◎ | |
实践环节 | ◎ | ◎ | ◎ | ◎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助管、助教) | ◎ | | | ◎ | | ◎ |
八、课程关系图
见下页
九、实践能力标准
本领域培养的研究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须满足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一般实践能力。掌握一些适应当前和未来职业活动、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
专业实践能力。掌握从事食品工程领域相关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具备进行科学研究、项目规划、产品研制、设备设计、工程强化、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技术改造的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完成食品工程领域中复杂任务和解决新问题所具备的实践能力,不仅能综合地运用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运用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十、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课程 | 一般实践能力 | 专业实践能力 | 综合实践能力 |
助管、助教 | ◎ | | |
公共实验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实践环节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 | ◎ | ◎ | ◎ |
十一、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12学分。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体现本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应具有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要加强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75分,非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60分。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体现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合肥工业大学食品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考试 | 考查 |
学 位 课 | 公共学位课程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 | 公共 必修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
第一外国语(一、二) | 90 | 3 | √ | √ | √ | |
工程伦理 | 32 | 2 | √ | | √ | |
数理统计 | 32 | 2 | √ | | √ | |
专业学位课程 | 高级生物化学 | 32 | 2 | √ | | √ | | 选2门课程 |
高级食品化学 | 32 | 2 | √ | | √ | |
现代仪器分析 | 32 | 2 | √ | | √ | |
非 学 位 课 | 共程 公课 | 论文写作 | 16 | 1 | √ | | | √ | 必修 课程 |
公共实验 | 16 | 1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32 | 2 | √ | | | √ |
专业选修课程 | 高级微生物学 | 32 | 2 | √ | | √ | | 选修学分应满足最低总学分要求 |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 | 32 | 2 | √ | | √ | |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 | 32 | 2 | √ | | √ | |
生物统计学 | 32 | 2 | √ | | √ | |
食品加工新技术 | 32 | 2 | √ | | √ | |
现代分离技术 | 32 | 2 | √ | | √ | |
中国饮食文化 | 32 | 2 | √ | | | √ |
分子营养学 | 32 | 2 | √ | | √ | |
食品(生物)加工过程与控制 | 32 | 2 | √ | | √ | |
食品(生物)工厂设计与项目评估 | 32 | 2 | √ | | √ | |
实践环节 | | 6学分,5000字实践报告 |
必修环节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1 | | | | √ | 不计入规定学分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助管、助教) | | 1 | | | | √ |
十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鼓励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实践基地或相关企业实习,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1、 实践教学时间、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须修满6学分。
2、 实践教学地点和内容
实践教学可以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或相关企业工程或生产现场进行,导师帮助所指导的研究生确定实践教学地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实践教学单位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或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原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工程和生产管理等。
3、 实践教学报告及其要求
实践结束后,学生根据实践内容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单位的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或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原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特色;技术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你对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创新方面的建议等。
4、 实践教学学分的认定:
实践结束后,由实践活动所在企业(单位)就研究生实践学习情况给出鉴定,并填写《合肥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表》。将实践报告交导师审核,签字通过后,交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考核,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考核合格,实践记6学分。
十三、必修环节
1、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至少阅读50篇以上在研究领域内以行业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习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3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综述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等。课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包括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生产关键任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的课题。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迟应在第二学期完成文献综述,最迟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2、学术交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
3、工作技术实践
工作技术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辅导、试验、实习的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辅导,也可以是厂矿企业、科研部门、工程单位的生产、科研技术或管理工作。
作为工作技术实践的一部分,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硕士生担任助教或助管工作设立为1个学分的必修环节。要求助教所助课程学时(或累计)不少于48学时;助管工作量当量等同于助教工作量要求。
十四、学位论文
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不同专业学位类型的论文可以有一些相应的具体内容要求和形式要求,如建筑学专业、工程硕士MBA、MPA、艺术专业、翻译专业、资产评估、工程管理、会计专业等。下面是工程硕士类论文的一些具体内容和形式要求:
1) 工程设计与研究类
l 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符合规范。
l 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2) 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类
l 能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推导、分析严密完整,实验方法科学,数据可信。
l 能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
l 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适用性。
3) 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类
l 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
l 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
l 应有调试、测试乃至应用结果和评价。
4) 工程管理类
l 应有明确的生产与工程应用背景和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l 收集与统计的数据充分、可靠。
l 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且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且专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十五、论文答辩要求和学位授予
1) 攻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2) 学位论文正文不少于3万字,撰写格式参考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关规定。
3) 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阶段报告。
4) 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
5) 论文评阅、答辩审批、答辩、学位授予等,均按国家教育部和《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六、其他说明
生物工程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版)
一、授权领域名称、代码及授权时间
授权领域名称:生物工程、代码:085238、授权时间:2010。
二、领域简介
“生物工程”专业领域是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工程”领域在发酵工程、生化工程、工业微生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方向形成显著特色。现有一支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强、富于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遴选了一批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又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了本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导师组,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培养目标
全日制生物工程硕士是与生物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是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生物技术研发和管理人才而设立的。培养的具体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掌握所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实施、研究、开发及管理等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可以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四、研究方向
(1)发酵工程 通过筛选、诱变、细胞融合及基因工程等技术,选育和构建优良的微生物代谢产品生产菌种,并进行发酵条件等有关发酵生理学研究,并为工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
(2)工业微生物 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微生物进行发酵,进行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结构与活性研究,以及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工业产品,为功能食品、保健品与药品及其他产品等开发与生产提供依据。
(3)细胞工程 研究动物、植物生长发育及调控机制,重要经济植物的脱毒快速培育与繁殖,利用动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活性产物等。
(4)基因工程 建立高效表达细菌、真菌、病毒等宿主载体表达系统,获得转基因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或微生物细胞,进行生物活性成分制备,以及原核、真核细胞基因结构及其表达调控。
(5)酶与蛋白质工程采用分子定向进化等技术对重要工业蛋白酶、生物质转化关键酶进行分子改造,探索酶分子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获得更高效率、更好热稳定性和实用性的新型酶分子。
(6)生化工程 研究生物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解决利用生物催化剂进行产品加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达到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五、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最长年限不超过4年。
六、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利用一年半时间完成。
七、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 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 培养学生现代分析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 培养学生文献检索阅读、写作、英文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 培养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 培养学生具有端正品行、热心服务及重视专业伦理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 | ◎ | ◎ | | ◎ |
第一外国语(一、二) | | | ◎ | | ◎ | |
工程伦理 | ◎ | | ◎ | | | |
数理统计 | ◎ | | ◎ | | | |
高级生物化学 | ◎ | | | | ◎ | |
高级微生物学 | ◎ | ◎ | | | | |
现代仪器分析 | ◎ | | | | ◎ | |
论文写作 | | | ◎ | ◎ | ◎ | ◎ |
公共实验 | ◎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 ◎ | | | ◎ | |
分子细胞生物学 | ◎ | | | | ◎ | |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 | ◎ | ◎ | | | | |
现代基因工程 | ◎ | ◎ | | | | |
生物统计学 | ◎ | ◎ | | | ◎ | |
食品加工新技术 | ◎ | ◎ | | | ◎ | |
现代分离技术 | ◎ | ◎ | | | | |
中国饮食文化 | ◎ | ◎ | | | | |
分子营养学家 | ◎ | ◎ | | | | |
食品(生物)加工过程与控制 | ◎ | ◎ | | | | |
食品(生物)工厂设计与项目评估 | ◎ | ◎ | | | ◎ | |
实践环节 | ◎ | ◎ | ◎ | ◎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助管、助教) | ◎ | | | ◎ | | ◎ |
八、课程关系图
见下页
九、实践能力标准
本专业领域培养的研究生所具备的实践能力,须满足三个层次上的要求:
一般实践能力。掌握一些适应当前和未来职业活动、生活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
专业实践能力。掌握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相关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具备进行生物工程项目规划、产品研制、设备设计、工程强化、环境保护、生物安全等技术改造的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完成生物工程领域中复杂任务和解决新问题所具备的实践能力,不仅能综合地运用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运用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十、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课程 | 一般实践能力 | 专业实践能力 | 综合实践能力 |
助管、助教 | ◎ | | |
公共实验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实践环节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 | ◎ | ◎ | ◎ |
十一、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12学分。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体现本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应具有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要加强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75分,非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60分。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体现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合肥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考试 | 考查 |
学 位 课 | 公共学位课程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 | 公共 必修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
第一外国语(一、二) | 90 | 3 | √ | √ | √ | |
工程伦理 | 32 | 2 | √ | | √ | |
数理统计 | 32 | 2 | √ | | √ | |
专业学位课程 | 高级生物化学 | 32 | 2 | √ | | √ | | 选2门课程 |
高级微生物学 | 32 | 2 | √ | | √ | |
现代仪器分析 | 32 | 2 | √ | | √ | |
非 学 位 课 | 共程 公课 | 论文写作 | 16 | 1 | √ | | | √ | 必修 课程 |
公共实验 | 16 | 1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32 | 2 | √ | | | √ |
专业选修课程 | 分子细胞生物学 | 32 | 2 | √ | | √ | | 选修学分应满足最低总学分要求 |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 | 32 | 2 | √ | | √ | |
现代基因工程 | 32 | 2 | √ | | √ | |
生物统计学 | 32 | 2 | √ | | √ | |
食品加工新技术 | 32 | 2 | √ | | √ | |
现代分离技术 | 32 | 2 | √ | | √ | |
中国饮食文化 | 32 | 2 | √ | | | √ |
分子营养学 | 32 | 2 | √ | | √ | |
食品(生物)加工过程与控制 | 32 | 2 | √ | | √ | |
食品(生物)工厂设计与项目评估 | 32 | 2 | √ | | √ | |
实践环节 | | 6学分,5000字实践报告 |
必修环节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1 | | | | √ | 不计入规定学分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助管、助教) | | 1 | | | | √ |
十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鼓励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实践基地或相关企业实习,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5、 实践教学时间、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须修满6学分。
6、 实践教学地点和内容
实践教学可以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或相关企业工程或生产现场进行,导师帮助所指导的研究生确定实践教学地点,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实践教学单位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或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原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工程和生产管理等。
7、 实践教学报告及其要求
实践结束后,学生根据实践内容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单位的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或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原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特色;技术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你对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创新方面的建议等
8、 实践教学学分的认定:
实践结束后,由实践活动所在企业(单位)就研究生实践学习情况给出鉴定,并填写《合肥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表》。将实践报告交导师审核,签字通过后,交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考核,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考核合格,实践记6学分。
十三、必修环节
1、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至少阅读50篇以上在研究领域内以行业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习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3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综述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等。课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包括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生产关键任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的课题。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迟应在第二学期完成文献综述,最迟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2、学术交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
3、工作技术实践
工作技术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辅导、试验、实习的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辅导,也可以是厂矿企业、科研部门、工程单位的生产、科研技术或管理工作。
作为工作技术实践的一部分,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硕士生担任助教或助管工作设立为1个学分的必修环节。要求助教所助课程学时(或累计)不少于48学时;助管工作量当量等同于助教工作量要求。
十四、学位论文
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不同专业学位类型的论文可以有一些相应的具体内容要求和形式要求,如建筑学专业、工程硕士MBA、MPA、艺术专业、翻译专业、资产评估、工程管理、会计专业等。下面是工程硕士类论文的一些具体内容和形式要求:
5) 工程设计与研究类
l 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符合规范。
l 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6) 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类
l 能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推导、分析严密完整,实验方法科学,数据可信。
l 能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
l 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适用性。
7) 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类
l 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
l 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
l 应有调试、测试乃至应用结果和评价。
8) 工程管理类
l 应有明确的生产与工程应用背景和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l 收集与统计的数据充分、可靠。
l 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且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且专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十五、论文答辩要求和学位授予
6) 攻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7) 学位论文正文不少于3万字,撰写格式参考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关规定。
8) 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阶段报告。
9) 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
10) 论文评阅、答辩审批、答辩、学位授予等,均按国家教育部和《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六、其他说明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版)
一、专业基本情况
所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代码: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
获得授权时间:2005.10
二、学科、专业简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食品原材料和食品作为研究对象,以工学、理学、农学和医学作为主要科学基础,研究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营养,品质,安全,工程化技术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学类一级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以食品原材料与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流通、消费等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食品营养、品质、安全特性为目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食品原材料营养和品质控制的理论与技术;食品加工理论与工程化技术;食品加工、贮藏与流通过程中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及其变化以及营养和安全控制的理论与技术;食品的感官科学与饮食文化;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理论和实践;食品风险预防与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等。
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括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4个二级学科。
三、培养目标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地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深入地了解该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技术和工程实践技能,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独立自主开展本学科的新工艺、新理论、新产品研究和工程实践,具备良好的科研、设计、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推动学科发展、能组织实施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潜能的行业领军人才。
四、主要研究方向
083201 食品科学
01.食品现代加工理论与方法;02.食品生物技术;03.食品资源精深加工
04.食品营养与功能;05 食品质量与安全
08320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01.粮油资源综合利用;02.油脂及植物蛋白化学;03.粮油加工工程
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1.农产品生物化工;02.天然药物开发;03.农产品资源转化工程
04.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05.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083204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1.水产品加工工程;02.水产品活性物质的提取与纯化
03.水产品质量与安全
五、学制及学分
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规定博士总学分不少于17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0个学分
六、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 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 培养学生现代分析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 培养学生文献检索阅读、写作、英文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 培养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 培养学生具有端正品行、热心服务及重视专业伦理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 | ◎ | ◎ | | ◎ |
英语 | | | ◎ | | ◎ | |
食品科学技术进展 | ◎ | | | | ◎ | |
食品营养学进展 | ◎ | | | | ◎ | |
食品安全进展 | ◎ | | | | ◎ | |
二外日语 | | | ◎ | |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 | | | | ◎ |
波谱分析与现代分析技术 | ◎ | ◎ | | | | |
天然产物化学 | ◎ | ◎ | | | | |
高级食品生物技术 | ◎ | ◎ | | | | |
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 | ◎ | | | | ◎ | |
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 ◎ | ◎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 ◎ | ◎ |
创新实践 | ◎ | ◎ | ◎ |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助教、助管) | ◎ | | | ◎ | | ◎ |
七、课程关系图
见下页
八、实践能力标准
1、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在培养的早期阶段,博士生需要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学习,以扩展一般性基础知识。熟练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广泛阅读本学科的科技文献,学会归纳总结,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讨论会等方式,扩充知识,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深化专业知识。能够在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确立、研究进展讨论及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熟练掌握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的知识、规律,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2、学术鉴别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有对于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的真伪性进行甄别的能力,对已有问题的概括和凝练能力。能够提出本研究领域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并可以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进行验证或解决。具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掌握实验新技能的能力;具有利用所掌握知识对已有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在正确把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沿以及未来趋势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能设计严格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可重复的实验;能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判断;研究结果应经同行评审后实现工程实践,或在学科相关的刊物上发表,以得到他人的认可。本学科博士生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善于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革新、先进产品的设计、研发及工程化实践。
4、学术创新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当具备在自己所从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内开展创新性思考、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学术成果的能力。博士生在系统掌握研究领域相关知识和发展前沿的基础上,能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提出有价值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并对过程中发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凝练和探索,获得创造性成果,从而推动本学科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
5、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是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拓展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的重要途径,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是博士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博士生应当能够采用特定的方式,通过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进行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准确、清晰地传递学术信息,展示科学研究成果。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6、其他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力,通过参与适当的社团和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传播本学科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逐步提高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工作水平。
九、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课程 | 一般实践能力 | 专业实践能力 | 综合实践能力 |
助管、助教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中期考核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 | ◎ | ◎ | ◎ |
十、课程设置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考试 | 考查 |
学 位 课 | 公共 学位 课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 | | √ | | √ | | 必修 |
外语 | 60 | 2 | √ | | | √ | |
专业学位课程 | 食品科学技术进展 | 32 | 2 | √ | | | | √ | 6学分 |
食品营养学进展 | 32 | 2 | √ | | | | √ |
食品安全进展 | 32 | 2 | √ | | | |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公 共 课 | 二外日语 | 100 | 2 | | √ | | √ | | 选修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16 | 0 | | √ | | | √ | 选修 |
专业 选修 课程 | 波谱分析与现代分析技术 | 32 | 2 | √ | | | | √ | 选修学分应满足规定最低总学分要求 |
天然产物化学 | 32 | 2 | √ | | | | √ |
高级食品生物技术 | 32 | 2 | √ | | | | √ |
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 | 32 | 2 | √ | | | | √ |
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 32 | 2 | √ | | | | √ |
必修环节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1 | | | | | | 必修、计入总学分 |
中期考核 | | 1 | | | | |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实践(助管、助教) | 96 | 2 | | | | | |
注:在职博士研究生助教、助管环节由所在单位根据其工作实践提供相关报告,由导师考核、学院审定,通过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十一、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本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迎接挑战”的宗旨,以学术创新为主线,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复杂或前沿科技问题,鼓励自由探索,开展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瞄准国际水平,创新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建立高水平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机制。论文工作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选题、开题报告、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评议、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
1、文献综述报告与选题
博士生入学后应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所选定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要求,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要鼓励博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开展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该强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等相结合。
2、开题报告
(1)内容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等内容。
开题报告应在第四学期完成。
(2)开题报告的审核
开题报告的审核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各学院聘请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专家中的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应同时邀请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导组的相关专家参加。
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会上应就所选课题进行详细报告。导师可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专家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并提出书面论证意见。凡开题报告未能提出创新点的,不予通过。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按通过、不通过二级评定成绩,该成绩作为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成绩。对“不通过”者允许半年内修改、补充,再次申请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取消博士生资格。
(4)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专家审议意见、结论需提交到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涉密的论文开题按《合肥工业大学涉密研究生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3、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论文题目经学院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论证通过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拟订论文工作计划,包括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进行方式、完成期限等。对于科研经费的来源,试验器材的采购和加工计划等应尽早提前考虑并采取必要措施。
博士生的科研及其论文工作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由学校下达的博士生业务费,只能解决部分少量器材、调研、上机、试验等费用。
4、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的中期考核是加强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一次阶段性考核。
(1)中期考核时间
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的时间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进行。
(2)中期考核的组织和实施。
中期考核工作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博士生必须在中期考核时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介绍论文发表情况,并制定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下一步论文发表计划和拟发表论文等内容。
博士生的中期考核报告必须在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上提交。导师对该生的中期报告给出评语,评语应包括对该生已有工作的评价、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对后续工作的估计。
中期考核小组一般应由原开题报告专家论证小组成员组成。考核小组根据博士生的中期考核报告和导师的评价,对博士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价。
(3)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结论可分为通过、不通过两档。对于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考核小组应提出整改方向,并在半年后再次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如仍不合格,则应中断博士生培养。
(4)博士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表可在教学管理系统上直接打印,存入本人培养工作袋,备案、存档。
5、学位论文预审、评议、答辩和学位
按学位办公室相关规定执行。
十二、培养方式与方法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团队作用的培养机制。应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博士生的开拓创新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十三、必修环节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大型国内学术会议、校内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可以获得1学分。由学院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学分获得办法。
在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环节上,应积极营造创新、合作和竞争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校内外科研实践基地的作用,践行知行统一,将课内实验、课外科技创新、国内外企业实训、科研实战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
获准基本奖学金的博士生必须承担助教或担任二学年硕士生辅导员工作。助教课程为本科生公共基础课或专业(技术)基础课,助教课程累计学时不少于96学时。上述助理工作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之一(计2学分),完成该项工作才具备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博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版)
一、专业基本情况
所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代码:食品科学与工程、0832
获得授权时间:2005.10
二、学科、专业简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食品原材料和食品作为研究对象,以工学、理学、农学和医学作为主要科学基础,研究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营养,品质,安全,工程化技术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学类一级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以食品原材料与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流通、消费等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食品营养、品质、安全特性为目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食品原材料营养和品质控制的理论与技术;食品加工理论与工程化技术;食品加工、贮藏与流通过程中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及其变化以及营养和安全控制的理论与技术;食品的感官科学与饮食文化;食品营养与健康的理论和实践;食品风险预防与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等。
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括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4个二级学科。
三、培养目标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地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深入地了解该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技术和工程实践技能,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独立自主开展本学科的新工艺、新理论、新产品研究和工程实践,具备良好的科研、设计、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推动学科发展、能组织实施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潜能的行业领军人才。
四、主要研究方向
083201 食品科学
01.食品现代加工理论与方法;02.食品生物技术;03.食品资源精深加工
04.食品营养与功能;05 食品质量与安全
08320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01.粮油资源综合利用;02.油脂及植物蛋白化学;03.粮油加工工程
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1.农产品生物化工;02.天然药物开发;03.农产品资源转化工程
04.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05.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083204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01.水产品加工工程;02.水产品活性物质的提取与纯化;03.水产品质量与安全
五、学制及学分
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学制为4-5年,最长不超过7年,硕博连读研究生总学分应不少于36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2学分。
六、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 培养学生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 培养学生现代分析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 培养学生文献检索阅读、写作、英文交流和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 | 培养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 培养学生具有端正品行、热心服务及重视专业伦理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 | ◎ | ◎ | | ◎ |
外语(一)硕士 | | | ◎ | | ◎ | |
外语(硕博) | | | ◎ | | ◎ | |
矩阵理论 | ◎ | | ◎ | | | |
数理统计 | ◎ | | ◎ | | | |
数值分析 | ◎ | | ◎ | | | |
高级生物化学 | ◎ | | | | ◎ | |
高级食品化学 | ◎ | | | | ◎ | |
现代仪器分析 | ◎ | | | | ◎ | |
高级微生物学 | ◎ | ◎ | | | | |
食品科学技术进展 | ◎ | | | | ◎ | |
食品营养学进展 | ◎ | | | | ◎ | |
食品安全进展 | ◎ | | | | ◎ | |
英语口语 | | | ◎ | | | |
二外日语 | | | ◎ | | |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 | | | | ◎ |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 | ◎ | ◎ | | | | |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 | ◎ | ◎ | | | | |
生物统计学 | ◎ | ◎ | | | | |
食品加工新技术 | ◎ | ◎ | | | ◎ | |
现代分离技术 | ◎ | ◎ | | | ◎ | |
分子营养学 | ◎ | ◎ | | | | |
食品(生物)加工过程与控制 | ◎ | ◎ | | | | |
食品(生物)工厂设计与项目评估 | ◎ | ◎ | | | ◎ | |
波谱分析与现代分析技术 | ◎ | ◎ | | | ◎ | |
天然产物化学 | ◎ | ◎ | | | ◎ | |
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 | ◎ | ◎ | | | ◎ | |
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 ◎ | | | ◎ | | |
开题报告 | | ◎ | ◎ |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 ◎ | ◎ |
中期考核 | ◎ | ◎ | ◎ | ◎ | ◎ | ◎ |
实践(助教、助管) | ◎ | | | ◎ | | ◎ |
七、课程关系图
八、实践能力标准
1、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在培养的早期阶段,博士生需要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学习,以扩展一般性基础知识。熟练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广泛阅读本学科的科技文献,学会归纳总结,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讨论会等方式,扩充知识,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深化专业知识。能够在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确立、研究进展讨论及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熟练掌握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的知识、规律,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2、学术鉴别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有对于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的真伪性进行甄别的能力,对已有问题的概括和凝练能力。能够提出本研究领域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并可以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进行验证或解决。具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掌握实验新技能的能力;具有利用所掌握知识对已有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
3、科学研究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在正确把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沿以及未来趋势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的能力。能设计严格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可重复的实验;能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判断;研究结果应经同行评审后实现工程实践,或在学科相关的刊物上发表,以得到他人的认可。本学科博士生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善于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革新、先进产品的设计、研发及工程化实践。
4、学术创新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当具备在自己所从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内开展创新性思考、创新性研究和取得创新性学术成果的能力。博士生在系统掌握研究领域相关知识和发展前沿的基础上,能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提出有价值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并对过程中发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进行凝练和探索,获得创造性成果,从而推动本学科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进步。
5、学术交流能力
学术交流是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拓展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的重要途径,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是博士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博士生应当能够采用特定的方式,通过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进行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准确、清晰地传递学术信息,展示科学研究成果。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6、其他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力,通过参与适当的社团和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传播本学科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中逐步提高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工作水平。
九、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课程 | 一般实践能力 | 专业实践能力 | 综合实践能力 |
助管、助教 | ◎ |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 ◎ |
中期考核 | | ◎ | ◎ |
学术交流 | ◎ | ◎ | ◎ |
学位论文课题研究 | ◎ | ◎ | ◎ |
十、课程设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博研究生)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考试 | 考查 |
学 位 课 | 公 共 学 位 课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36 | 2 | | √ | | √ | | 必修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 | | | | |
外语(一)硕士 | 60 | 2 | √ | | | √ | |
外语(硕博) | 60 | 2 | | √ | | | |
矩阵理论 | 32 | 2 | √ | | | √ | | 选修不少于4学分 |
数值分析 | 32 | 2 | √ | | | √ | |
数理统计 | 32 | 2 | √ | | | √ | |
专业学位课程 | 高级生物化学 | 32 | 2 | √ | | | √ | | 硕士课程选修6学分 |
高级食品化学 | 32 | 2 | √ | | | √ | |
现代仪器分析 | 32 | 2 | √ | | | √ | |
高级微生物学 | 32 | 2 | √ | | | √ | |
食品科学技术进展 | 32 | 2 | | | √ | | √ | 博士课程选修4学分 |
食品营养学进展 | 32 | 2 | | | √ | | √ |
食品安全进展 | 32 | 2 | | | √ | |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公 共 课 | 英语口语 | 30 | 1 | √ | | | | | 必修 |
学科前沿专题 | 32 | 2 | √ | | | | √ |
二外日语 | 100 | 2 | | √ | | √ | | 选修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16 | 0 | | √ | | | √ | 选修 |
专业 选修 课程 | 生物技术实验原理 | 32 | 2 | √ | | | √ | | 硕士课程选修学分应满足规定最低总学分要求 |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 | 32 | 2 | √ | | | √ | |
生物统计学 | 32 | 2 | √ | | | √ | |
食品加工新技术 | 32 | 2 | √ | | | √ | |
现代分离技术 | 32 | 2 | √ | | | √ | |
分子营养学 | 32 | 2 | √ | | | √ | |
食品(生物)加工过程与控制 | 32 | 2 | √ | | | √ | |
食品(生物)工厂设计与项目评估 | 32 | 2 | √ | | | √ | |
波谱分析与现代分析技术 | 32 | 2 | | | √ | | √ | 博士课程选修不少于2学分 |
天然产物化学 | 32 | 2 | | | √ | | √ |
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战略 | 32 | 2 | | | √ | | √ |
食品加工技术与装备 | 32 | 2 | | | √ | | √ |
必修环节 | 开题报告 | | 1 | | | | | | 必修、计入总学分 |
中期考核 | | 1 | | | | |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实践(助管、助教) | 96 | 2 | √ | √ | | | |
十一、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
本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迎接挑战”的宗旨,以学术创新为主线,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复杂或前沿科技问题,鼓励自由探索,开展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瞄准国际水平,创新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建立高水平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机制。论文工作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选题、开题报告、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审、学位论文评议、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
1、文献综述报告与选题
博士生入学后应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所选定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课题要求,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报告。
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要鼓励博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或对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开展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该强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等相结合。
2、开题报告
(1)内容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等内容。
开题报告应在第四学期完成。
(2)开题报告的审核
开题报告的审核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博士生的开题报告必须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各学院聘请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专家中的博士生导师的比例不低于50%。应同时邀请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督导组的相关专家参加。
博士生在开题报告会上应就所选课题进行详细报告。导师可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专家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进行重点论证,并提出书面论证意见。凡开题报告未能提出创新点的,不予通过。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按通过、不通过二级评定成绩,该成绩作为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成绩。对“不通过”者允许半年内修改、补充,再次申请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取消博士生资格。
(4)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专家审议意见、结论需提交到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涉密的论文开题按《合肥工业大学涉密研究生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3、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论文题目经学院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论证通过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拟订论文工作计划,包括论文工作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进行方式、完成期限等。对于科研经费的来源,试验器材的采购和加工计划等应尽早提前考虑并采取必要措施。
博士生的科研及其论文工作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由学校下达的博士生业务费,只能解决部分少量器材、调研、上机、试验等费用。
4、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的中期考核是加强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一次阶段性考核。
(1)中期考核时间
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的时间一般应在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后进行。
(2)中期考核的组织和实施。
中期考核工作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博士生必须在中期考核时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阐述已完成的论文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介绍论文发表情况,并制定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下一步论文发表计划和拟发表论文等内容。
博士生的中期考核报告必须在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上提交。导师对该生的中期报告给出评语,评语应包括对该生已有工作的评价、计划完成情况,以及对后续工作的估计。
中期考核小组一般应由原开题报告专家论证小组成员组成。考核小组根据博士生的中期考核报告和导师的评价,对博士学位论文的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价。
(3)学位论文中期考核结论可分为通过、不通过两档。对于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考核小组应提出整改方向,并在半年后再次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如仍不合格,则应中断博士生培养。
(4)博士生学位论文中期考核表可在教学管理系统上直接打印,存入本人培养工作袋,备案、存档。
5、学位论文预审、评议、答辩和学位
按学位办公室相关规定执行。
十二、培养方式与方法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团队作用的培养机制。应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博士生的开拓创新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十三、必修环节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大型国内学术会议、校内举办的各种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可以获得1学分。由学院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学分获得办法。
在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环节上,应积极营造创新、合作和竞争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校内外科研实践基地的作用,践行知行统一,将课内实验、课外科技创新、国内外企业实训、科研实战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
获准基本奖学金的博士生必须承担助教或担任二学年硕士生辅导员工作。助教课程为本科生公共基础课或专业(技术)基础课,助教课程累计学时不少于96学时。上述助理工作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之一(计2学分),完成该项工作才具备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
制药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版)
一、所属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代码:110817Z1 获得授权时间:2011年
二、学科、专业简介
制药工程学科是工程学和药学交叉结合发展的应用学科,是利用化学、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过程,既是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又是药学的重要组要部分。它主要涉及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微生物与酶工程)与中药制药工程以及药物制剂学科方向。制药工程作为一门技术,过去分散地存在各学科之中,如药物合成、生物化工、药物制剂、中药制剂、制药设计等,主要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包括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设计、质控与优化等)问题。它是借助特定功能产品--药物作为链节的,以化学工程与技术、药学以及生物工程为依托并相互交叉的新型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和研究员8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2人担任指导教师,建有(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化工与制药工程研究所、药物设计与合成研究所、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活性分子合成和应用研究所、缓控释药物研究室、医学工程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同时,本专业还与省内大型制药企业建有实践合作基地、可共享实验室和平台,拥有制药工程技术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与测试条件。本学科强调基础理论与工程研究结合,重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研究内容涉及药物化学与合成、现代中药与药物新剂型、生物制药和药物分离工程技术。
三、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药物研发、分子设计、工艺创新以及工程技术研究的应用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从事药物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与设计、工程应用以及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四、主要研究方向
(1)药物化学与合成
(2)现代中药与药物新剂型
(3)生物制药
(4)制药过程工程
五、学制及学分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最长不超过4年,课程规定总学分为28-3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为16-18学分。
六、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 A 培养具备理论基础与应用工程知识与技术能力。 | B 训练学生具备设计与执行实验、以及发掘、分析、解释、处理问题能力。 | C 训练学生进行药物研发、设计、工艺流程规划与整合及创新能力。 | D 配合科技及制药工业发展的需求,训练学生执行工程任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 E 培养学生认识当前 与制药工程相关的先进技术与时事议题,及整合跨领域知识的能力。 | F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训练表达、沟通及领导和管理的能力。 | G 培养学生端正品行、健全人格、热心服务及职业道德精神。 |
高等有机化学 | ◎ | ◎ | ◎ | ◎ | | ◎ | ◎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 ◎ | ◎ | ◎ | ◎ | ◎ | ◎ | ◎ |
现代制药工艺学 | ◎ | ◎ | | ◎ | ◎ | ◎ | ◎ |
药物制剂过程 | ◎ | ◎ | ◎ | ◎ | | ◎ | ◎ |
新药研发与注册管理 | ◎ | ◎ | ◎ | ◎ | ◎ | ◎ | ◎ |
生物材料合成与毒性评价 | ◎ | ◎ | | ◎ | ◎ | ◎ | ◎ |
高等生物化学 | ◎ | ◎ | | | | ◎ | ◎ |
药物分离工程 | ◎ | ◎ | | | | ◎ | ◎ |
生物化学反应工程 | ◎ | ◎ | ◎ | | | ◎ | ◎ |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 ◎ | ◎ | | ◎ | | ◎ | ◎ |
制药工业设计 | ◎ | ◎ | ◎ | ◎ | | ◎ | ◎ |
药物分子设计 | ◎ | ◎ | | | ◎ | | ◎ |
生物制药与酶工程 | ◎ | ◎ | | ◎ | ◎ | ◎ | ◎ |
药物分析与波谱解析 | ◎ | ◎ | | | ◎ | | ◎ |
高等药物化学 | ◎ | ◎ | | ◎ | ◎ | ◎ | ◎ |
高分子药物化学与物理 | ◎ | ◎ | | | ◎ | | ◎ |
七、课程关系图
八、实践能力标准
(1)药品分析、设计、开发能力。主要包括:临床常用药品分析能力、药物设计能力及新药开发能力。
(2)药品生产及质量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药品生产的规范要求、药物合成与制剂技术、生产工艺的设计及优化、药物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分析。
(3)常用软件的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常用可编程逻辑设计软件的使用,车间设计的CAD软件、质量管理软件、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等。
(4)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主要包括:信号与数据采集、常用分析方法的使用、常用处理算法的使用、常用信号与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信号处理系统设计。
九、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能力课程 | A 培养具备理论基础与应用工程知识与技术能力 | B 训练学生具备设计与执行实验、以及发掘、分析、解释、处理问题能力。 | C 训练学生进行药物设计、工艺流程规划与整合及创新能力。 | D 配合科技及制药工业发展的需求,训练学生执行工程任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 E 培养学生认识当前 与制药工程相关的先进技术与时事议题,及整合跨领域知识的能力。 | F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训练表达、沟通及领导和管理的能力。 | G 培养学生端正品行、健全人格、热心服务及职业道德精神。 |
药物分子设计实验 | ◎ | ◎ | | ◎ | | | |
制药企业生产实习 | ◎ | ◎ | ◎ | ◎ | ◎ | ◎ | ◎ |
制药工艺实训 | ◎ | ◎ | | ◎ | ◎ | ◎ | ◎ |
药物合成实验 | ◎ | ◎ | ◎ | ◎ | ◎ | ◎ | ◎ |
分子生物学实验 | ◎ | ◎ | ◎ | ◎ | ◎ | ◎ | ◎ |
药物分子波谱分析实验 | ◎ | ◎ | ◎ | ◎ | ◎ | ◎ | ◎ |
十、课程设置方案
具体见附件课程设置一览表。
十一、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阅读至少50篇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习本领域的前沿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及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效果等内容,并在一定范围内答辩。普通硕士研究生应于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3)学术交流
硕士研究在校期间应参加不少于8次学术活动,其中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不少于1次。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
(4)工作技术实践
工作技术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辅导、试验、实习的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辅导,也可以是厂矿企业、科研部门、工程单位的生产、科研技术或管理工作。
作为工作技术实践的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硕士生担任助教或助管工作设立为1个学分的必修环节。要求助教所助课程学时(或累计)不少于48学时;助管工作量当量等同于助教工作量要求。
十二、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达到培养方案和授予学位的要求,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有关学位论文答辩按照我校相关管理办法和要求执行。
十三、论文发表
执行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型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办法》及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十四、能力要求
具备药物研发、分子设计、工艺创新以及工程技术研究的应用能力。
十五、其他说明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3门,不计学分。
制药工程专业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类别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三 | 考试 | 考查 |
学 位 课 | 公 共 学 位 课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 | | 选修一门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 必修 |
英语 | 90 | 3 | √ | √ | | √ | | 必修 |
矩阵理论 | 40 | 2.5 | √ | | | √ | | 选修不少于4学分 |
数值分析 | 32 | 2 | √ | | | √ | |
数理统计 | 32 | 2 | √ | | | √ | |
随机过程 | 32 | 2 | | √ | | √ | |
最优化方法 | 32 | 2 | | √ | | √ | |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 48 | 3 | | √ | | √ | |
专业学位课程 | 高等有机化学 | 32 | 2 | √ | | | √ | | 学科必修课程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 32 | 2 | √ | | | √ | |
药物制剂过程 | 32 | 2 | √ | | | √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公共课程 | 英语口语 | 30 | 1 | √ | √ | | | √ | 必修课程 |
论文写作 | 16 | 1 | | | √ | | √ |
公共实验 | 16 | 1 | | | √ | | √ |
学科前沿专题 | 32 | 2 | | √ | | | √ |
微机原理 | 32 | 2 | | √ | | | √ | 选修课程 |
软件技术基础 | 32 | 2 | | √ | | | √ |
专业选修课程 | 新药研发与注册管理 | 16 | 1 | √ | | | | √ | 选修学分应满足最低总学分要求 |
药物分离工程 | 32 | 2 | √ | | | √ | |
现代制药工艺学 | 32 | 2 | √ | | | √ | |
药物分析与波谱解析 | 32 | 2 | √ | | | √ | |
生物化学反应工程 | 32 | 2 | √ | | | √ | |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 32 | 2 | √ | | | √ | |
制药工业设计 | 32 | 2 | √ | | | | √ |
高分子药物化学与物理 | 32 | 2 | √ | | | √ | |
药物分子设计 | 32 | 2 | √ | | | | √ |
生物材料合成与毒性评价 | 32 | 2 | √ | | | | √ |
高等药物化学 | 32 | 2 | √ | | | | √ |
生物制药与酶工程 | 32 | 2 | √ | | | √ | |
高等生物化学 | 32 | 2 | √ | | | | √ |
| 必修环节 |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 | 1 | | | √ | | √ | 不计入规定学分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 | | 1 | √ | √ | | | √ |
合肥工业大学制药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2018版)
一、授权领域名称、代码及授权时间
制药工程领域 领域代码:085235 授权时间:2004年
二、领域简介
本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教育是在我校创办于1997年的制药工程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药工业发展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要于2004年设立在职教育,2010年开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计划。
我校制药工程领域依托的是制药工程和生物化工学科专业以及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学科专业,设有制药工程二级学科及硕士授权点、共建生物质化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及博士授权点,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并于2012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六年)。
本领域现有教授和研究员12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2人担任指导教师,建有(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化工与制药工程研究所、药物设计与合成研究所、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生物活性分子合成和应用研究所、缓控释药物研究室、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以及与制药企业共建实验室,拥有制药工程技术研究所需的设备与分析检测仪器和设施条件。
研究主要涉及药物合成技术与工艺、药物制剂技术与工艺、生物制药技术与工艺、制药过程技术与设备等技术领域,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并以制药过程技术解决、工程设计和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见长。
本领域培养的研究生主要在制药工业的制药工程技术和产品研发、生产管理领域,制药工程设计和制药设备制造领域、药品营销和行政管理领域以及相关的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领域就业。
三、培养目标:围绕制药行业对工程技术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具备制药工艺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生产过程管理、药物设计与产品开发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一)具体要求为: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制药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制药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项目开发、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能够胜任制药工程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语比较系统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四、研究方向
(1)药物合成工艺
(2)药物制剂工艺
(3)生物制药工艺
(4)制药过程技术与设备
五、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最长年限不超过4年。
六、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利用两年时间完成。
七、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 A 培养具备理论基础与应用工程知识与技术能力 | B 训练学生具备设计与执行实验、以及发掘、分析、解释、处理问题能力。 | C 训练学生进行药物设计、工艺流程规划与整合及创新能力。 | D 配合科技及制药工业发展的需求,训练学生执行工程任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 E 培养学生认识当前与制药工程相关的先进技术与时事议题,及整合跨领域知识的能力。 | F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训练表达、沟通及领导和管理的能力。 | G 培养学生端正品行、健全人格、热心服务及职业道德精神。 |
高等有机化学 | ◎ | ◎ | ◎ | ◎ | | ◎ |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 ◎ | ◎ | ◎ | ◎ | ◎ | ◎ | ◎ |
原料药生产工艺开发 | ◎ | ◎ | | ◎ | ◎ | ◎ | |
制剂工艺开发 | ◎ | ◎ | | ◎ | | ◎ | |
制药设备 | ◎ | ◎ | | ◎ | ◎ | | |
制药工程技术进展 | ◎ | ◎ | | ◎ | ◎ | | ◎ |
药物分离工程 | ◎ | ◎ | ◎ | ◎ | | | |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 ◎ | ◎ | | ◎ | | ◎ | |
制药工业设计 | ◎ | ◎ | ◎ | ◎ | | ◎ |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 | ◎ | | | ◎ | | |
生物制药与酶工程 | ◎ | ◎ | | ◎ | ◎ | ◎ | |
高分子药物化学与物理 | ◎ | ◎ | | | ◎ | | |
药物生物材料设计 | ◎ | ◎ | | ◎ | | ◎ | |
药物分析与波谱解析 | ◎ | ◎ | | | ◎ | | ◎ |
高等药物化学 | ◎ | ◎ | | ◎ | ◎ | ◎ | |
微纳生物传感器技术与药物筛选 | ◎ | ◎ | | | ◎ | | |
新药研发与注册管理 | ◎ | ◎ | ◎ | | | ◎ | ◎ |
中国药物文化 | | | | ◎ | ◎ | ◎ | ◎ |
药理学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 | ◎ | ◎ | ◎ | ◎ | ◎ | | |
论文写作 | ◎ | ◎ | | | | ◎ | ◎ |
八、课程关系图
九、实践能力标准
(1) 药品分析、设计、开发能力。主要包括:临床常用药物结构与药品质量的分析能力、药物设计能力及新药开发能力。
(2) 药品生产及质量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药品生产的规范要求、药物合成与制剂技术、生产工艺的设计及优化、药物生产过程控制与质量分析。
(3) 常用软件的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常用可编程逻辑设计软件的使用,车间设计的CAD软件、质量管理软件、SPSS统计软件的应用等。
(4) 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常用分析方法的使用、常用处理算法的使用、常用文献数据库的使用。
十、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能力课程 | A 培养具备理论基础与应用工程知识与技术能力 | B 训练学生具备设计与执行实验、以及发掘、分析、解释、处理问题能力 | C 训练学生进行药物设计、工艺流程规划与整合及创新能力 | D 配合科技及制药工业发展的需求,训练学生执行工程任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 E 培养学生认识当前 与制药工程相关的先进技术与时事议题,及整合跨领域知识的能力 | F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训练表达、沟通及领导和管理的能力 | G 培养学生端正品行、健全人格、热心服务及职业道德精神 |
药物分子设计实验 | ◎ | ◎ | | ◎ | | | |
制药企业生产实习 | ◎ | ◎ | ◎ | ◎ | ◎ | ◎ | ◎ |
制药工艺实训 | ◎ | ◎ | | ◎ | ◎ | ◎ | |
药物合成实验 | ◎ | ◎ | ◎ | ◎ | ◎ | ◎ | |
制药工程与工艺课程设计 | ◎ | ◎ | ◎ | ◎ | ◎ | ◎ | ◎ |
药物分子波谱分析实验 | ◎ | ◎ | ◎ | ◎ | ◎ | ◎ | |
十一、课程设置及学分
全日制攻读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学位课程不低于22学分,包括公共学位课程12学分、专业学位课程10学分;
2、非学位课程不低于12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不低于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选修不低于4学分。
另外,需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学术交流三个必修环节。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
十二、实践教学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和选题意向,深化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践成果直接服务于所在单位的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实践结束后,学生根据实践内容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单位的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或生产工艺;设计、工艺原理;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特色;技术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本人对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创新方面的建议等。实践教学学分为4个学分。实践结束后,由实践活动所在企业(单位)就研究生实践学习情况给出鉴定,并填写《合肥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表》。将实践报告交导师审核,签字通过后,交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考核,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考核合格,实践记4学分。
十三、必修环节
1、文献综述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至少阅读30篇在研究领域内以行业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习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3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综述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等。课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包括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生产关键任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的课题。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迟应在第二学期完成文献综述,最迟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3、学术交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
十四、学位论文
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项目规划与工程管理等。具体内容和形式要求如下:
9) 工程设计与研究类
l 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符合规范。
l 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10) 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类
l 能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推导、分析严密完整,实验方法科学,数据可信。
l 能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
l 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适用性。
11) 项目规划与工程管理类
l 应有明确的生产与工程应用背景和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l 收集与统计的数据充分、可靠。
l 项目方案、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且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且专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十五、论文答辩要求和学位授予
11) 攻读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12) 学位论文正文不少于4万字,撰写格式参考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关规定。
13) 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阶段报告。
14) 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
15) 论文评阅、答辩审批、答辩、学位授予等,均按国家教育部和《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六、其他说明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3门,不计学分。
附表:合肥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考试 | 考查 |
学 位 课 | 公共学位课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 公共 必修 14学分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 |
第一外国语(一、二) | 90 | 3 | √ | √ | √ | |
专业英语 | 16 | 1 | | √ | √ | |
知识产权 | 32 | 2 | √ | | √ | |
工程伦理 | 32 | 2 | | √ | √ | |
信息检索 | 16 | 1 | √ | √ | | |
数理统计 | 32 | 2 | √ | | √ | |
专业学位课程 | 原料药生产工艺开发 | 32 | 2 | √ | | √ | | 专业必修课 8学分 |
制剂工艺开发 | 32 | 2 | √ | | √ | |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 | 32 | 2 | √ | | √ | |
制药工业设计 | 32 | 2 | √ | | |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课程 | 论文写作 | 16 | 1 | √ | | | √ | 必修课程 |
公共实验 | 16 | 1 | √ | | | √ |
制药工程技术进展(学科前沿专题) | 32 | 2 | √ | | | √ |
专 业 选 修 课 程 | 药物分离工程 | 32 | 2 | √ | | √ | | 选修学分应满足最低要求 (不低于4学分) |
高等药物化学 | 32 | 2 | √ | | √ | |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 32 | 2 | √ | | √ | |
制药设备 | 32 | 2 | √ | | | √ |
高分子药物化学与物理 | 32 | 2 | √ | | √ | |
生物制药与酶工程 | 32 | 2 | √ | | √ | |
高等有机化学 | 32 | 2 | √ | | | √ |
药物分析与波谱解析 | 32 | 2 | √ | | √ | |
药物生物材料设计 | 32 | 2 | √ | | | √ |
新药研发与注册管理 | 16 | 1 | √ | | √ | |
微纳生物传感技术与药物筛选 | 32 | 2 | √ | | | √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32 | 2 | √ | | | √ |
药理学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 | 32 | 2 | √ | | | √ |
中国药物文化 | 16 | 1 | | √ | | √ |
药物分子设计实验 | 16 | 1 | | √ | | √ | 实践教学 (选修不低于4学分) |
制药企业生产实习 | 2周 | 2 | | √ | | √ |
制药工艺实训 | 32 | 2 | | √ | | √ |
药物合成实验 | 16 | 1 | | √ | | √ |
制药工程与工艺课程设计 | 32 | 2 | | √ | | √ |
药物分子波谱分析实验 | 16 | 1 | | √ | | √ |
必修环节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1 | | | | √ | 不计入规定学分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 | | 1 | | | | √ |
合肥工业大学药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2018版)
一、授权领域名称、代码及授权时间
药学领域 领域代码:105500 授权时间:2017年
二、领域简介
本药学领域专业学位教育是在我校创办于2015年的药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为培养我国大健康产业所急需的应用型药学人才而设立的。按计划,2019年本领域将开始全日制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
学院现有药学、制药工程2个本科专业,拥有制药工程学术型(2012年开设)和专业型(2004年开设)硕士学位授权点,共享生物学硕士、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整合相关资源设有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研究所、生物化工与制药工程研究所、缓控释药物研究室、生物活性分子合成和应用研究所、肥胖和代谢疾病研究所等院设科研机构。
本领域现有教授和研究员12人(包括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位黄山学者特聘教授、4位黄山青年学者)、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0人担任指导教师;另聘请了包括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创新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16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行业教师。本学院现拥有价值两千万元的实验设备,建有实习实训基地、多个实验教学科研平台,还有多个项目入选教育部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库,专项建设资金近千万元已于近期到位。与我院签订协议的实践单位有12家。
按本学院的师资力量、科研特色及社会对药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设置了4个方向领域:(1)药物作用机理:针对防治重大慢病的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作用机制和靶标展开研究;(2)药物设计与合成:针对重大疾病进行药物设计与合成,旨在发现结构新颖、活性高、成药性强的小分子化合物;(3)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从自然界寻找缓解或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并对它们进行结构改造;(4)药物新辅料与新剂型:融合药学、材料学、生物学及医学等学科,发展新型的药物辅料与剂型。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时代要求下,本专业硕士点将坚持基础研究与国家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为国家培养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适应安徽产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因此,本学科既是我院和我校专业建设发展的急需,也是安徽省药学学科内涵合理分布的需要,更是安徽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必然。
三、培养目标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面向药物研发、技术转化、生产、流通、使用、监管等职业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掌握药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第二,掌握药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其相关专业技能,能胜任新药研发、医药生产、质量评价、流通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第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四、研究方向
(1)药物作用机理
主要研究领域是针对防治重大慢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作用机制和靶标展开深入研究。从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和分子调控方面着手开展研究是我们的主要研究特色,借助多种慢病模型并开展相关药物作用机理研究中的积累,我们在重大慢病并发症的研究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此外,我们开展了与临床医院和制药企业的合作,从需求的角度开展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在培养应用基础型人才方面的优势。
(2)药物设计与合成
本方向针对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疾病等进行药物设计与合成,旨在发现结构新颖、活性高、成药性强的小分子化合物,并积极把它们推到临床研究。药物设计与合成涉及多门学科,利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原理开展药物设计,寻找具有医用价值的活性分子是我们的主要研究特色。我们将积极与药企合作,按需培养药物设计与合成的创新性人才。
(3)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
针对恶性肿瘤、慢性炎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从天然资源(包括中药、植物或草药)中寻找有效成分,发现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构更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候选药物。在此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候选药物的工艺及临床前研究,共同把候选药物开发上市。
(4)药物新辅料与新剂型
药物新辅料与新剂型是药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我们以高分子材料为基础,并融入无机和金属生物材料,重点强化材料学、生命科学以及医学的交叉、融合,注重生物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以及应用研究和工程化方面的研究。在医用材料合成、药物新剂型的开发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学科方向。
五、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为3年,最长年限不超过4年。
六、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利用两年时间完成。
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面向药物研发、生产等企事业岗位实际,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充分反映药学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交叉性、实用性,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调以应用和问题为主线对不同学科知识加以整合,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和安排药学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重视培养和提升药学行业职业能力,注重产学结合,强调以应用和问题为主线对不同学科知识加以整合,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药学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学位论文类型可以是专题研究、典型案例分析、技改方案等,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全日制攻读本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学位课程20学分,包括公共学位课程10学分、专业学位课程10学分。非学位课程不低于15学分,其中必修公共课程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低于6学分、实践教学环节选修不低于4学分。
另外,需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学术交流、工作技术实践三个必修环节。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
(1)公共学位课程
国家规定的相关公共课程,如政治理论课、英语、知识产权等,10学分。
(2)专业学位课程
主要包括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分子药理学、高等药物化学、现代药物制剂与新药研发4门课程,10学分。
(3)非学位课程(公共课程)
主要包括论文写作、公共实验、药学学科前沿专题、医药伦理学,5学分。
(4)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按教学实际需要设置多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择,课程不低于6学分,实践环节不低于4学分。
八、课程地图
核心能力课程 | A 具有药物研发、药物药理与安全性评价、药物制剂和分析、药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 B 训练学生具备设计与执行实验、以及发掘、分析、解释、处理问题能力 | C 具有对药物新产品与新工艺研究、开发、设计、合成、分析等的能力 | D 具有创新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 E 了解新药研发最新科技前沿与最新发展动态,及整合跨领域知识的能力 | F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训练表达、沟通及领导和管理的能力 | G 培养学生端正品行、健全人格、热心服务及职业道德精神 |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 ◎ | ◎ | ◎ | ◎ | ◎ | | ◎ |
分子药理学 | ◎ | ◎ | ◎ | ◎ | ◎ | | |
高等药物化学 | ◎ | ◎ | ◎ | ◎ | ◎ | | |
现代药物制剂与新药研发 | ◎ | ◎ | ◎ | ◎ | ◎ | | |
论文写作 | | | | ◎ | | ◎ | ◎ |
公共实验 | | ◎ | | ◎ | | ◎ | |
药学学科前沿专题 | ◎ | ◎ | ◎ | ◎ | ◎ | | |
医药伦理学 | ◎ | | | | ◎ | ◎ | ◎ |
重大疾病药理学前沿讲座 | ◎ | ◎ | ◎ | ◎ | ◎ | ◎ | |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 ◎ | ◎ | ◎ | ◎ | ◎ | ◎ | |
药学分子生物学 | ◎ | ◎ | ◎ | ◎ | ◎ | | |
药理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靶点 | ◎ | ◎ | ◎ | ◎ | ◎ | ◎ | |
药物分子设计 | ◎ | ◎ | ◎ | ◎ | ◎ | | |
药物合成 | ◎ | ◎ | ◎ | ◎ | ◎ | ◎ | |
现代药物分析 | ◎ | ◎ | ◎ | ◎ | ◎ | | ◎ |
新药研发与开发 | ◎ | ◎ | ◎ | ◎ | ◎ | ◎ | ◎ |
碳水化合物化学 | ◎ | ◎ | ◎ | ◎ | ◎ | | |
药物经济学 | ◎ | | | ◎ | ◎ | ◎ | ◎ |
九、实践能力标准
(1)具有新药研发及评价的能力,能借助多种慢病模型并开展相关药物作用的机理研究。
(2)具有药物设计与合成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药物设计软件设计药物活性分子,运用现代有机合成技术合成有机药物小分子。
(3)能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药物剂型的设计、制备和生产以及质量控制。
(4)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能够熟练阅读相关领域的英文文献,并进行英文写作。
十、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本学位点坚持药学社会实践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鼓励药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到药学企事业实践基地实习,以了解我国药物研发、技术转化、监管与生产流通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1)实践教学时间、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须修满4学分。
(2)实践教学地点和内容
实践教学可以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或相关企业现场进行,研究生自行联系或在导师帮助下确定实践教学地点;导师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实践教学单位主要业务,如研发的主要方向,或者主要生产产品;熟悉实践教学单位的产品研发过程,或者主要产品的设计流程及生产工艺等。
(3)实践教学报告及其要求
实践结束后,学生根据实践内容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单位主要业务,如研发的主要方向,或者主要生产产品;熟悉实践教学单位的产品研发过程,或者主要产品的设计流程、生产工艺及工艺原理等;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特色;技术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本人对实践教学单位技术或管理创新方面的建议等。
(4)实践教学学分的认定
实践结束后,由实践活动所在企业(单位)就研究生实践学习情况给出鉴定,并填写《合肥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表》。将实践报告交导师审核,签字通过后,交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考核,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备案,考核合格,实践记4学分。
十一、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能力课程 | A 具有药物研发、药物药理与安全性评价、药物制剂和分析、药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 B 训练学生具备设计与执行实验、以及发掘、分析、解释、处理问题能力 | C 具有对药物新产品与新工艺研究、开发、设计、合成、分析等的能力 | D 具有创新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 E 了解新药研发最新科技前沿与最新发展动态,及整合跨领域知识的能力 | F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训练表达、沟通及领导和管理的能力 | G 培养学生端正品行、健全人格、热心服务及职业道德精神 |
药物分子设计实验 | ◎ | ◎ | ◎ | ◎ | ◎ | ◎ | |
药学企事业实践 | ◎ | ◎ | ◎ | ◎ | ◎ | ◎ | ◎ |
分子药理学实验 | ◎ | ◎ | ◎ | ◎ | ◎ | ◎ | |
药物合成实验 | ◎ | ◎ | ◎ | ◎ | ◎ | ◎ | |
十二、必修环节
(1)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至少阅读30篇在研究领域内以行业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和学习本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综述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该课题在国内外的概况等。课题要求直接来源于与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研发、生产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包括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攻关等生产关键任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发等方面的课题。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迟应在第二学期完成文献综述,最迟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
(2)学术交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
(3)工作技术实践
工作技术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辅导、试验、实习的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辅导,也可以是厂矿企业、科研部门、工程单位的生产、科研技术或管理工作。
作为工作技术实践的一部分,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硕士生担任助教或助管工作设立为1个学分的必修环节。要求助教所助课程学时(或累计)不少于48学时;助管工作量当量等同于助教工作量要求。
十三、学位论文
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药学实践领域,须紧密结合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转化、新药的研发、生产与技改、推广与流通,突出交叉性、实用性、针对性。学位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如新药的设计与合成、药物作用机制与评价、新剂型的研制等)、典型案例分析、技改方案等,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领域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事业且专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另外,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十四、论文答辩要求和学位授予
(1)攻读药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2)学位论文正文不少于4万字,撰写格式参考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相关规定。
(3)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阶段报告。
(4)不少于5000字的实践报告。
(5)论文评阅、答辩审批、答辩、学位授予等,均按国家教育部和《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五、其他说明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2-3门,不计学分。
附表:合肥工业大学药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学期 | 考核性质 | 备注 |
一 | 二 | 考试 | 考查 |
学 位 课 | 公共学位课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 √ | | 公共必修 10学分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 √ | √ | |
第一外国语(一、二) | 90 | 3 | √ | √ | √ | |
专业英语 | 16 | 1 | | √ | √ | |
知识产权 | 32 | 2 | √ | | √ | |
信息检索 | 16 | 1 | √ | √ | | |
专业学位课程 |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 64 | 4 | √ | | √ | | 专业必修课 10学分 |
分子药理学 | 32 | 2 | √ | | √ | |
高等药物化学 | 32 | 2 | √ | | √ | |
现代药物制剂与新药研发 | 32 | 2 | √ | | √ | |
非 学 位 课 | 公共课程 | 论文写作 | 16 | 1 | √ | | | √ | 必修课程 5学分 |
公共实验 | 16 | 1 | √ | | | √ |
药学学科前沿专题 | 32 | 2 | √ | | | √ |
医药伦理学 | 16 | 1 | √ | | √ | |
专 业 选 修 课 程 | 重大疾病药理学前沿讲座 | 32 | 2 | √ | | √ | | 选修学分应满足最低要求 (不低于6学分) |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 32 | 2 | √ | | √ | |
药学分子生物学 | 32 | 2 | √ | | √ | |
药理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靶点 | 32 | 2 | √ | | | √ |
药物分子设计 | 32 | 2 | √ | | | √ |
药物合成 | 32 | 2 | √ | | | √ |
现代药物分析 | 16 | 1 | √ | | √ | |
新药研发与开发 | 16 | 1 | √ | | √ | |
碳水化合物化学 | 32 | 2 | √ | | | √ |
药物经济学 | 32 | 2 | √ | | | √ |
药物分子设计实验 | 16 | 1 | | √ | | √ | 实践教学 (选修不低于4学分) |
药学企事业实践 | 2周 | 2 | | √ | | √ |
分子药理学实验 | 16 | 1 | | √ | | √ |
药物合成实验 | 16 | 1 | | √ | | √ |
必修环节 | |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1 | | | | √ | 不计入规定学分 |
学术交流 | | 1 | | | | √ |
工作技术实践 | | 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