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风采

团体辅导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探究——以“圆梦新‘食’代,‘职’面向未来”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提升团体辅导活动为例

作者:葛永莉 李艳  发布时间:2023-12-11  阅读次数:

一、案例背景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列为专章进行部署。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一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校探索出了课程、实践、咨询、网络互联和专题指导活动等相融合的就业指导路径,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疫情三年、经济形势下行等现实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冲击,2024届毕业生人数更是预计达到1179 万人。就业环境和就业人口基数注定毕业生就业工作并非易事。借以考研逃避就业、就业观望和毕业休整等“慢就业”现象在毕业生中出现。有学者将慢就业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前者指就业者对就业质量要求高,通过继续学习以便增加个人就业优势,或者考察就业市场以便精准选择就业类型;而后者则是不积极适应社会的表现,对职场采取观望、等待,甚至害怕、逃避的态度。消极慢就业势必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绕不开的沟壑。

二、案例分析

面对学生群体中的“慢就业”现象,不妨先思考一下“慢就业”现象的成因。有学者认为造成“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作为中国改革红利获得者的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二是家庭社会资本的提升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三是网络媒体的价值引导推高了大学生对于工作的预期;四是生活阅历不足助推了大学生对工作的理想化期待。

消极慢就业最突出的就是“逃避”和“害怕”职场,学生害怕自己能力不足、不能胜任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逃避被拒绝后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学生害怕和担心的部分恰巧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突破口,提高就业胜任力至关重要。“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基于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有学者认为,就业胜任力是指通过态度的塑造、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而具备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岗位需求、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优势特征。

三、解决方案

团体辅导被称为“神奇的圆圈”,它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领导者,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近距离的互动让每一个成员产生积极的改变,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能力。团体动力学是研究诸如群体气氛、群体成员间的关系、领导作风对群体性质的影响等群体生活的动力方面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沉浸式地融入,在团体辅导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激发潜能、训练技能和交流合作等。团体辅导中,领导者可以非常直观地洞察到每一个成员的问题、困惑和渴求。

为了提升学生就业指导质量,提高就业指导的精准度,学院筹划开展“圆梦新‘食’代,‘职’面向未来”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提升团体辅导活动。经过前期筹划、学生报名、活动参与、任务完成、过程总结和活动总结,活动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欢迎。具体情况如下:

(一)精心筹划有高度,贴近学生“守初心”

力求改变学生“慢就业”中的消极心态,直面就业指导的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胜任力,学院精心筹划准备“圆梦新‘食’代,‘职’面向未来”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提升团体辅导活动。紧扣“是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和“如何解决”三个问题,进行活动前期筹划和设计。

1.关于“是什么问题”

如前所述,“慢就业”中的消极慢就业是高校就业指导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洞察到学生消极慢就业的心态中“逃”和“怕”是关键。学生逃避的是自主选择和挫折失败,害怕的是能力不足和技能缺乏。影响自主选择最关键的是自我认知偏差或者是自我认知匮乏,其次是缺乏对行业发展和工作岗位的了解。而关于学生的担心和害怕,在校准自我认知偏差之后很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2.关于“用什么方法”

在高校,从学生入学的那一刻起,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就已经启动。专业认知教育、专业实习实践、团学工作涉入、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咨询等等,除了职业咨询,关于职业规划、就业胜任力提升的教育与引导针对性不强,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不足。活动思考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心理学等方面结合,创新育人形式、提升育人实效,特别是提升学生沉浸式、体验式的自我探索,增强自主性,试以团体辅导的方式提升学生就业胜任力。

3.关于“如何解决”

此次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胜任力,一期总共6次,每周固定时间开展,为期一个月。第一次:建立团队和“我是谁”。在第一次团辅中,领导者自我介绍,强调团辅设置,并让参与者向团队成员充分介绍自己,根据成员的兴趣爱好、价值判断和个性特征等自主组建团队,并以小组为单位创建组名、组歌和小组宣传海报等小组文化。第二、三次:增强自我认识——优势、劣势和目标。在第二、三次团辅中,主要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优势、劣质和目标。通过气质类型测试,向学生介绍四种气质类型。在体验式测验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以及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所拥有的品质、优势和劣势,在工作岗位中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己想过的生活为指引,做好相对应的职业规划和提升。第四、五次:提升表达沟通和就业技巧。在第四、五次团辅中,领导者旨在引导学生知道有效沟通在职场上的重要性、了解日常沟通技巧和掌握面试、撰写简历的技巧,提升求职技巧。第六次:培养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通过游戏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团队协作、创新能力提升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将要走向职场的“小白”提升就业胜任力,并在相互感谢与祝福中结束团辅。

(二)及时回应有效度,协调供给“一条线”

六次团辅中,能够看到同学们从不自信到自信、从不善言辞到勇于表达、从缺乏信心到目标明确、从“不敢参加面试”到“我想试试”,大家获得成长与蜕变。

就自我介绍而言,同学们从起初的音量小、介绍没有特色、不敢直视同伴等,在领导者的引导、鼓励和同伴的相互学习中,同学们开始掌握自我介绍的要领,懂得扬长避短;就“我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而言,在多轮游戏和分享中,同学们不断吸纳“别人眼中的我”的评价,开始对自己有了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就求职面试来说,不少同学面露难色,在“这个问题其实在问”环节中,领导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面试问题实际在问的“话外音”,帮助学生厘清回答不同问题的准备思路;在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完成中,同学们不断接受在问题解决中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在关键时刻勇于承担的重要性。

有具体问题、有具体情景、有体悟感受、有专人引导、有现场观摩和分享,在团辅中的积极、及时回应给了同学们强大的情感支持和密集信息,就业指导、朋辈分享很直接、很有效。

(三)活动内外有温度,解决问题“强信心”

团辅是一种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领导者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学生将自己的真实状态暴露出来,这是基于信任才可以达成的。团体辅导是起点不是终点。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依旧有不同的问题和领导者保持联系,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信号。借助团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对老师的这份信任和认可是做好就业指导的前提。“老师,我的这份简历做得怎么样?”“老师,我以后想考事业编当老师,您看我做这些准备是否足够?”“老师,开学后马上是秋招了,我在这个暑假应该做哪些准备呀?”……有问题是好事,这是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开端。

(四)善于总结有深度,织密指导“一张网”

团体辅导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是很好的尝试,“你不过来,我过去”是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有的行动自觉,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本,主动贴近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做学生的知心人。团体辅导仅是一种形式,若想做好就业指导就应该有缜密的就业指导体系,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供给,盘活就业指导可用资源,切实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服务学校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使命。

四、案例启示

(一)应用团体辅导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复杂,“慢就业”的现象仍会持续存在。应用团体辅导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有如下实效:

1.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如前分析,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往往存在偏差,妄自菲薄和狂妄自大都会影响职业选择。团体辅导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厘清自己的优劣势。团体辅导能够提供尊重、平等、信任、理解和关怀的团体气氛,在团体内充分交流和分享,以真诚态度表达对他人的感受,能使个体获得来自其他成员多方面的反馈和支持,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当前学生的择业观受多方面的影响,一味求稳、一味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十分不现实,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团体辅导可以帮助个体澄清职业兴趣,让成员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关注自己的真实需要,将表层的职业兴趣与深层的职业锚结合起来,更准确地帮助成员进行职业定位,真正确立其职业理想。

3.帮助学生调节消极情绪。临近毕业,就业压力扑面而来,毕业生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恐惧等负面情绪。团体辅导通过营造一个自由、安全、温暖、真诚的氛围,让成员放下戒备心,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分享就业感受,宣泄内心压抑已久的消极情绪,使心理压力得到很好的释放,有利于学生面对形势严峻的就业市场。

4.帮助学生将改变延伸到现实生活。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仿真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模式的再现。在充满信任的良好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加者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团体中能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并且容易巩固。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方法应用

1.模块一: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分析

传统就业指导多趋向于单向进行,未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需求。而在团体辅导中,领导者可以设计以“认识自我”为主线的辅导内容。选用封闭式异质团体辅导模式开展指导活动,增强个体认知训练。即确定团体辅导人数,但不刻意挑选参与学生,这有助于塑造稳定的团体环境和较高的和谐认同感,同时还能为参与者提供丰富的人群背景,有利于参与者通过互动了解彼此的成长环境、价值倾向以及职业倾向,为多角度认识自己提供可能。如在团队中开展分享“我的高光时刻”的活动,团队成员和分享者可以一同挖掘自身优势,更好地帮助成员提高自我认知。

2.模块二:明确职业认知和职业定位

在完成第一模块的训练,理清哪些工作与自身特质相匹配之后,需要继续锻炼学生对各种职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一般来说,个体在信息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疏忽、遗漏或者存有偏颇看法,仅仅依靠大学生自己通过网络、书籍,或者亲朋好友的经历来了解和判断职业特性,遴选有效就业信息显然是不足的。通过团体辅导训练,大学生可以在领导者的帮助下,模拟体验职场环境,增强对工作的充分认知和了解。如在团队中开展“职业拓展:你比我猜”,让学生对不同职业的从业者进行表演,让其他团队成员猜测是什么职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演绎和成员补充,帮助学生提升职业认识。

3.模块三:模拟面试场景和职业场景

就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指导中实战模拟是非常可取的方式。团体辅导可利用开放式辅导模式,随机选择不同学生加入,组成不固定的团队。这种团队模式本身就趋于接近现实的求职环境。就具体的活动而言,可以利用团体辅导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让不同小组成员自由发言,学会在分歧中平衡各方意见并推动话题前进。也可以直接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不同种类的模拟面试等等。不管具体的载体形式如何,通过利用不稳定团体成员开展团体辅导,有利于大学生提前体验求职过程中的多种情境,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面试中的挑战。这种实战模拟胜于学生在自己脑海中的演绎,以真实的场景再现,充分锻炼学生的洞察力、临场反应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模拟中学习、总结和成长,切实提升就业胜任力。

(三)团体辅导在就业指导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领导者的专业性。团体辅导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领导者有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需要领导者能够在团体辅导中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中思考、体悟和成长。

2.资源的共享融通。团体辅导是就业指导的一种形式,它应该和其他形式的就业指导有机结合形成育人闭环,实现就业指导的点、线、面融通式发展,有效解决“慢就业”就业形态下的就业育人工作。

上一条:园艺疗法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以“心间‘绿’动,园艺育心”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训练营为例

下一条:【研途食光】“食光”创意工作坊开展第三期“柿柿如意”手工香包制作体验活动

关闭

电话:0551-62901285邮箱:spxy@hfut.edu.cn

邮编:230601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翡翠路420号

扫一扫

学院官方公众号